查看原文
其他

管清友:投资的逻辑

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 2021-11-08

做财富的朋友:让每个人享受投资的价值


-喜马拉雅FM系列课程

《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的投资课》发刊词

文/管清友 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

如是金融研究院与喜马拉雅联袂打造的重磅音频课程《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的投资课》已经于3月28日正式上线,吴晓波、盛希泰、冯唐、叶檀、六神磊磊、沙溢、王永利、何帆、张明、程实、印小天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,敬请关注。

    1776年,一个不寻常的年份。很多人会说这一年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发表了《独立宣言》,但从一个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看,这一年最重要的是亚当·斯密出版了《国民财富论》,正式开创了现代经济学。在过去的200多年里,经济学家前仆后继的求索,无非是在思考斯密留下的问题:财富到底是如何决定的,我们到底该如何让财富增长?


    在英文里,财富和命运是同一个单词:Fortune。显然,过去人们总认为财富是命中注定的东西,我们根本无力改变。而现在,情况完全不一样了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变,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财富巨变的时代。

    

    中国过去一年创造82.7万亿GDP,大概相当于5.9个俄罗斯、7.7个英国、11.4个韩国,也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头20年名义GDP的总和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购买力的惊人提升。


    中国人过去一年买下了13.4万亿的新房子,平均每天成交超过360亿元,一个星期的交易额几乎相当于日本一年,以至于有人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房地产销售量最大的一年。


    中国过去一年的汽车销量接近2900万辆,占全球的30%,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,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的1.7倍,日本的5.5倍。


    中国的人均智能手机保有量即将达到13亿,也就是说,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,排名第二的印度还不到中国的一半。中国家庭部门的户均资产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100万元,并且还在以接近10%的速度增长,百万富翁这个概念早已像当年的万元户一样被时代抛弃。

    

    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既让人心潮澎湃,也让人百感焦虑。因为在这样充满机会与风险的时代,选择赛道永远比努力奔跑更重要。一旦做错一个选择,你就可能被时代无情的抛弃。


    你可能会因为一个选择一夜暴富。假设十年前你有1万块钱,如果你只是存成银行定期,那么今天你有13000块。但如果你选择了买茅台酒,那今天就有4万块。如果你买了格力的股票,那今天就至少有10万块。如果你中间买了比特币,那你已经变成资产过亿的土豪了。


    当然,你也可能因为一个选择血本无归。同样是这1万块钱,如果你在48块钱的时候买了中石油的股票,到现在你已经只剩1600块。如果你在2015年贾跃亭最风光的时候买了乐视的股票,那不到3年之后你就只剩下1300块钱。这还不是最惨的。如果你当年买了泛亚或者e租宝的产品,现在已经血本无归。


    我前段时间参加胡润的一个活动,顺便翻了近20年的胡润富豪排行榜。你知道这20年里谁上榜最多吗?马云?许家印?还是王健林?都不是。我就不说是谁了,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,但我可以告诉大家,这个人已经彻底从首富榜上消失了。


    对比1999年和2017年的胡润首富排行榜,前二十大富豪竟然没有一个重复。当年的富豪现在已经不知去向,而反过来,现在马云是风光无限,但你知道1999年他在干什么吗?正在杭州湖畔花园的一栋单元楼里苦哈哈的创业,那一年阿里巴巴刚刚成立,谁能想到这个躲在小区里的皮包公司20年后能成为市值3万亿的独角兽,跻身全球前十大公司之列。马云这个既没有显赫身世、又没有耀眼学历的专科生已经成为中国首富。

    财富的变化不是无形的,而是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。从雪花膏升级到雪花秀,从奥拓升级到奥迪,从海马升级到宝马,中国人民在过去十年完成了摧枯拉朽般的消费升级。但随着消费一起升级的,是这片土地上的焦虑。货币宽松的洪流虽然推高了你的工资,但却无法让你安心,因为你焦虑的发现,几乎所有东西都涨的比你的工资快,房价翻了十倍,孩子奶粉钱翻了几倍,茅台翻了一倍,甚至连家门口的早餐也涨价不少。


   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财富焦虑?本质上是财富的逻辑变了。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人的话,那么现在他已经逐步进入中年阶段。这不是说我们的经济变差了,但是,中年人和年轻人对待财富的方式的确是不一样的。


    第一,财富的收入结构变了,以前主要是工资性收入,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收入。中国人四十年前还没什么积蓄,当然只能靠工资性收入,大家关注的是一年赚多少新钱,但现在逐渐有积蓄了,投资性收入就变的越来越重要,大家会更关注过去的老钱能生多少新钱。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增长8.7%,而人均财产净收入大幅增长11.6%,尤其对很多新中产来说,投资性收入可能早已超过了劳动性收入。举个最直观的例子,中国的家庭户均资产在100万以上,而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14620元,户均工资不到5万,也就是说,对大部分人来说,只要把投资的收益率做到5%,就可能会超过你的工资收入。


    第二,财富的支出结构变了,以前主要是消费性支出,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支出。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恩格尔系数,指的是基本的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,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%以下,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这意味着,解决温饱之后,你的大部分收入仍需要你去做广义的投资性选择。如果你有2000块,你是提前换点美元为出国旅行做准备,还是买一瓶茅台酒等待升值?如果你有2万块钱,你是买一枚比特币,还是买一些格力的股票?如果你有20万,你是在大城市租几年房子,还是借钱在老家买套房子?


    投资在你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,意味着通过投资改变人生轨迹的几率也越来越大。当然,这种改变不是单向的,既有可能向上提升,也有可能向下沉沦。尤其是未来十年,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风险将从你身边闪过,就看你如何用合理的投资方法去管理好你的财富。

    说起投资,你可能并不陌生。如果你是一个80前,甚至会觉得自己投资很成功,因为在你那个时代根本不需要选择,有钱只要买房就可以了。但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、00后来说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,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投资品有成千上万种,有高收益的,也有低收益的,有股权的,也有债权的,有国内的,还有海外的,有实体的,还有数字的,别说对缺乏投资经验的大众,即便是很多专业机构的人来说,选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。


    如何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?唯一的方法是建立独立专业的投资体系。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,假如你有大量的内部消息,一年之内你就会一文不名。什么意思呢,就是如果你老是依赖内部消息,而不去独立思考,早晚会全部亏掉。


    投资是一门科学,更是一门艺术。优秀的投资者不在于获取多少消息,而在于对任何消息、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专业的投资思维去处理。回头去看过去100年的诸多投资大师,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基因:


    第一个基因是控制风险。投资的核心技术不是追求收益,而是如何控制风险,成功的投资者一定是优秀的风险管理者。风险管理的核心就两个:一是在事前留好安全边际,二是在事后及时止损。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·纽伯格为什么能连续68年不亏损?就是因为他在投资中严格执行10%的止损原则,这让他成功避开了历次股灾,包括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世纪大股灾。


    第二个基因是把握机会。查理·芒格说过,如果你从我们的投资决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个,我们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。翻开大师们的投资历史,并不是他们百发百中,只不过把握住了几个关键机会,一战成名。在生活中也是一样,10%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你90%的人生,关键时刻要一鼓作气。有时候这种选择是很痛苦的,比如十年前在北京借钱买房的朋友。


    第三个基因是处变不惊。投资过程必然充满诱惑。但经济学告诉我们,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,诱惑越大,风险越高。巴菲特的启蒙老师本杰明·格雷厄姆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“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”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每当牛市的时候,很多投资者就禁不住诱惑,盲目追涨,最后被套在山顶上。学会对诱惑说不是投资的第一课。


    第四个基因是坚持耐心。投资免不了波动和风险,因此是最考验耐心和毅力的。巴菲特很早就开始赚钱,但他99%的财富来源于50岁以后,中间也经历过很多像乐购这样失败的投资案例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,直到80多岁了还在不断的学习。


    第五个基因是自我修复。美国对冲基金教父达利奥说我们要做一个“专业的犯错者”(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),每个人都会犯错,但什么叫专业呢?就是能不断地从错误中反思,保证不犯同样的错误。投资世界是最公平的地方,你如果做对了,可以获得收益,但如果你做错了,一定会受到损失,这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纠错机制,可以让你更有效的学会修正自己的错误。


    纽伯格除了68年不亏损之外,还创造了一个奇迹,就是他活到107岁。除了他之外,大部分投资大师都很长寿,比如价值投资理念的首创者菲利普·凯睿活到101岁,巴菲特已经88岁,他的合伙人查理·芒格已经94岁,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,很是潇洒。投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为什么这些大师如此长寿而又充满活力?


    我觉得这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对他们专注于投资的回报。从表面上看,投资给了他们财富,让他们有机会去享受最好的生活,但这并不是关键,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不断突破自我、提升自我的修行,他们通过数十年的投资把自己历练成了最优秀的人生管理者。

    投资如此有价值,但投资研究市场鱼龙混杂,精品投研依然极度稀缺。人们常把投资比作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,你接触到的有限的投资知识基本都来自那些卖篮子的人,可能是金融机构的销售,也可能是中介机构的客户经理。这种知识有先天的缺陷,因为他们代表了各自机构的利益,目的是把你的鸡蛋装到自己的篮子里,所以他们既不会说自己的篮子有什么漏洞,也不会告诉你其他篮子有什么好处。


    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独立的第三方。我既不想卖篮子,也不想要你的鸡蛋,我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给你讲述三件事:


    第一,每个篮子最真实的内情。除了你经常听到的理财、基金等传统篮子,还有海外投资、数字货币等新出现的篮子,从优势到劣势,卖篮子的人一定没跟你讲过。


    第二,选篮子需要的专业分析框架。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组合配置,有时候要均衡的分布在不同的篮子里,有时候可能干脆放弃一些篮子。


    第三,基于投资框架,对未来篮子的趋势进行预测。短期哪些篮子表现好一些,长期哪些篮子有风险。


    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到央企,再从金融机构高管到创办自己的智库如是金融研究院,我从事经济金融研究已经十几年,这期间我和我的团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写过研究报告上千份,文字上百万,调研城市上百个,飞行数十万公里,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,也让我越来越坚信专业投研的价值。

 

    我这几年除了在金融机构培养投研团队,也在清华大学、人民大学等很多高校担任兼职导师。在培养年轻人的过程中,我发现最好的教学不只要正确,关键还要“对而有用”,“对而有趣”,这就是我对这门课的定位。不管你来自什么职业、什么地方,我都希望你在我的课堂上发现“有用”的价值,体会“有趣”的生活。


    当巴菲特被问到他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的时候,他的答案不是哪一只股票,而是一本叫做《聪明的投资者》的书。这本书让他收获了终身受用的投资框架。这本书的作者格雷厄姆成为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导师。我不是格雷厄姆,你也不是巴菲特。但我愿做一位虔诚的工匠,精心打磨一份永不过时的作品。希望多年之后,当你回忆2018的时候,我们这门课也能成为你最聪明的投资之一。


    最后,诚挚的欢迎你来加入这场投资的旅行,让我们一起享受投资,享受人生。我是管清友,我在喜马拉雅等你。


点击阅读原文,立刻听课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